7月25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级国际新闻传达硕士班国情调研团一行来到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又叫“美人村”),观赏龙州壮族织锦技艺非遗扶贫工坊(下文简称“壮锦工坊”)。壮锦工坊成立于2016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和旅行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金壮锦文明艺术有限公司、广西织绣开展研究会及当地政府一起支撑建立。
壮锦是广西的代表性民族手艺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我国四台甫锦。壮锦一般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本地木制的土织布机手艺精编而成。其色彩鲜明、结构谨慎且富于改变、风格粗暴火热,一起图画有太阳纹、鸟纹等,代表了壮族公民稻作文明等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花朵、鸟类等吉利喜庆之物的图画多用于制造衣裙、围巾、手提包等工艺品。
壮族公民在长时间的劳作实践中,逐步探究并完善出了一整套精深的壮锦编织技艺。板池屯是织锦技艺的中心传承地。在这里,织锦技艺已传承了上百年。李东梅是龙州县板池屯壮锦织锦协会会长,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壮锦技艺。
“壮锦的织法是对曾经白叟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李东梅向上外师生介绍道,“咱们本地人每家每户都会织壮锦。”
在现场,李东梅还向同学们具体的介绍了从种棉到纺纱,经曩昔籽、弹花、纺、染、浆等工序的棉纱制造的过程,演示了传统的壮锦织锦流程。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杂乱的工艺,先后要经过“纺纱、络线、倒线、装纡、野外牵经、拾交、梆结、穿筘、卷经纱、经纱装置、悬挂花筒、织锦”十二道工序,耗时很长。
期间,李东梅还辅导了同学们上织机体会织锦。在织锦过程中,手艺演员需求依照规划好的图画,用挑花尺将斑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编织时按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搬运,经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
完结一条经线与纬线的交错就需求四肢的多步精密合作,每天数万次机械的操作极大地检测着织娘的耐力。李东梅告知同学们,即使是经历比较丰富的织娘作业一整天也只能织成20厘米的壮锦。
为了可以更好地织出习惯现代顾客需求的布疋,李东梅将传统的织锦机进行改进,加长宽幅。改进后的织锦机可以织出的布疋宽度由40-50厘米添加到了70-80厘米,便于编织披肩等手艺制品。
扶贫工坊建于2016年,全屯176户,参与织锦56户(其间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占全屯1/3,织娘们除农活以外,织锦成为她们的另一安稳经济收入, 织锦工坊作为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工作工坊之一,为织娘们供给了织锦系统化训练,并搭起了织娘与客户之间的桥梁。
壮锦工坊采纳定制的形式,织娘们在接到订单今后,依照每个客户的需求挑选资料、规划图画,制造壮锦手艺艺品。在壮锦工坊的展现台上陈设着林林总总壮锦技艺制造的手袋和背包,它们融壮锦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包含壮族文明精华的时髦单品。
李东梅介绍道,每一款包的制造工期长达一个半月,从拉线上机织布到裁剪做包,每一步都由织娘们手艺制造,凝聚了织娘们的才智和汗水。壮锦手艺艺品的出售促进了织娘工作,协助她们添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
壮锦工坊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地,更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力气。李东梅和织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维护与现代经济开展的完美结合,经过壮锦技艺协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我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张莉 视频:冯诗琪 郭冰倩 刘婕 吴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