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县,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交汇带,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也是纳西族较早迁居的地方。
玉龙县总人口22.83万人,纳西族人口12.64万人,占总人口的55.3%,还有汉、傈僳、白、彝、普米、藏、苗等10个世居民族,呈现出“纳西族聚居、多民族交错共居、各民族流动融居”的特点。
近年来,玉龙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建各族群众融和共居的美丽家园,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朝着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幸福目标努力前行。
拉市海碧波荡漾,田园里瓜果飘香,一座座纳西古村落围湖而居,宁静美好的岁月在日出日落中周而复始。
拉市镇是丽江最先开发乡村旅游的乡镇之一。近年来,拉市镇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一流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园要求,依托国际重要高原湿地拉市海、纳西民间传统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走进拉市镇均良下村,沿着宽阔的石板路前行,两边是古朴典雅的纳西民居,房前屋后种植着蔬菜瓜果,一条条石板巷道通到各家各户。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纳西文化,均良村成为拉市镇最先吃上旅游饭的村庄。自从村里引进企业一同开发乡村旅游以来,纳西姑娘木金花就一直在村里创办的花花色玫瑰庄园上班,她从基础员工做起,一直做到了中层领导。旅游对于村庄的改变她一直看在眼里,“过去靠种田和打工,收入不稳定,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发展旅游以后,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边工作边照顾家里,很踏实。”
随着游客不断增多,均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老人有了“幸福食堂”。村里很多院落都租出去了,一些有头脑的年轻人更是自己开起民宿、餐厅,当上了老板。
跟均良村不同,海南村依托优质的生态条件,全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通了“合作社+农户+超市销售平台”的产业链,发展成为丽江蔬菜产业“农超对接”的示范典型。依托田园综合体项目核心区的优势,各族村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打造了一批以满祥一组为代表的充满活力、富有特色、宜居宜业的“精品示范村组”,实现各族群众团结和谐的美好生活画卷。
在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海南村依托镜湖学会红色文化资源,投入721万元实施强边固防“四位一体”红色村项目,开发“丽江镜湖学会红色文化展馆—奎林红色学堂—杨尚志故居”红色研学线路,探索海之南文创走廊、环拉市海低碳骑行、户外露营、旅拍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实现各族同胞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
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徜徉在这个千年小镇,或欣赏极具纳西风格的民居;或跟着纳西老人拉拉弹弹,沉浸式体验纳西古乐的魅力;或找一家安静的咖啡馆,坐在窗边一边品尝咖啡,一边远眺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
白沙镇旅游资源富集,有千年历史的白沙古镇,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壁画博物馆,有被誉为玉龙雪山第一村的玉湖古村落。相比较于其他旅游目的地,白沙镇最吸引游客的是其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白沙古镇曾是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纳西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通过不断传承与发展,东巴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流传。
历经300年,集聚汉、纳、藏文化于一体的白沙壁画,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故事。
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最大限度保护纳西族古村落原始自然风貌和山水田园风光,精心打造洛克故居、纳西家访体验馆等项目,让游客深度体验纳西民族文化,逐步的提升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努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九河乡小阿昌村,每年秋天都会迎来一场热火朝天的稻田鱼狂欢季。人们从各地赶来,挽起衣袖,撩起裤腿,扑通一声跳进稻田里,徒手抓起一条条鲜活的稻田鱼,回味着儿时的快乐。抓到一箩筐鱼儿,再找一个农家小院,煮一锅浓香四溢的稻田鱼,沉醉于这舌尖上的美味。
九河乡位于玉龙县西南部,南与大理州剑川县接壤,北通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九河乡是历史上丽江纳西族向南发展、大理白族向北发展形成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故北部多为纳西族居住,南部多为白族居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各民族一家亲的格局,一个村落中既有纳西族,也有白族,却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近年来,九河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类群众活动,通过“富旺舞”“火把节”“乡村舞台”节庆互动,引导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石榴成熟后,籽粒饱满,颗颗相抱,正如56个民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
如今的玉龙县正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立足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渊源深厚、民族团结进步等真实的情况,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笔一画描绘着“玉璧金川石榴红”的壮美画卷。